2025 年大罷免,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花蓮,指標性人物是傅崐萁,這會是一篇以花蓮居民的角度來分享一些我的觀察與淺見。
花蓮當地現象觀察
自 2025 年 2 月至 5 月期間,許多公民(教授、退休教師、學生、社會人士等)投入 微光花蓮拔傅行動 ,協助推進二階段連署,促使「花蓮立委傅崐萁」成為罷免人選。
傅罷免案正式成案後,6、7 月的花蓮境內,到處充斥著由「中國國民黨(下稱 KMT)花蓮縣黨部」署名的「不同意罷免」的看板、布條,廣泛設立於區域往來重要的路口,每天通勤路途中得看個好幾次,不印象深刻,實在說不過去。
直到罷免日近兩週(7/26),在各式社群媒體上看到數篇關於支持與反罷免的理由與論述,因此想來分享一些在花蓮的選情觀察。
題外話,KMT 花蓮縣黨部這次無論是海報還是刊物,還算有活力、表達清楚訴求、款式多樣卻統一視覺,讓你一看就知道「這要投不同意」,真的讓人印象深刻。
超級大看板(Call to Action)
鋪天蓋地的看板,加上花蓮大廣人稀,罷團以同樣形式投入看板的策略上,顯得弱勢許多。
花蓮縣的城鎮沿著公路發展,比較不像都會區棋盤狀的路網規劃,大家跨區移動,基本上都是走同一條公路返回。CTA 看板沿著公路出現在重點大路口、人口密集區、視野空曠處,通勤的路上一定會看到。
KMT 的口號主要是這三條,非常有印象點:
- 7/26 請您一定要投票 不同意罷免!
- 傅崐萁主張 還錢於民! 全民普發一萬元
- 反罷免成功 花蓮每年多 161 億
整個縣內籠罩、灌輸著這種氛圍,想想還是覺得滿震撼的。
家家戶戶刊物
大約在六月,花蓮家家戶戶收到了印有相同主視覺的刊物,第一版的刊物厚達 22 頁,全冊以全彩印刷。
我原本很期待落到信箱的那天,不過不知道是我住得太偏僻,還是文教區沒投遞,我等了好久遲遲沒收到,最後是在新城的路邊撿到的。
這裡截取幾頁,我個人認為每一頁都很精彩,無論你立場為何,我都推薦你來看看裡面寫了些什麼,完整的可以 ➡️ 瀏覽這本相簿 。
我倒很意外社群媒體百花齊放散播著花蓮國的消息,Threads 上反而沒什麼人貼出這本刊物。
這陣子有到臺北晃晃,各領域新舊朋友看得津津有味,他們的反應都是「本來想說點什麼,但想想還是算了。」非常有趣,你不看沒關係,但一定要推薦你朋友看看!(誠心推薦 ( ´⌣`ʃƪ) ) ➡️ 完整全冊在此
後來聽說發刊了第二冊,我再試試看有沒有機會搞到手(雖然已經過時了,但我還是很想看看裡面寫了些啥)。
連排旗幟
接近 7/26 罷免近兩週,花蓮縣的市容迎來重大變化——各處插滿旗幟,遍佈公路、回家必經路口、生活一條街整段路、山區小住宅區也有,比大看板更密集。
就連山區的小聚落都在投遞範圍內,想像一下,每天回家必經的的出入路口掛滿旗幟,彷彿以口號歡迎你回來,實在是難以忽視。
某天,我在壽豐附近的小村落閒晃,意外與一戶熱情的住戶搭上話。聊起周遭景點時,兩人興致勃勃,卻對眼前那面高聳醒目的旗幟心照不宣地避而不談,氣氛略顯微妙。
幾次與當地居民交談,他們依舊深信多數花蓮人本質上純真、善良;然而,這次的罷免事件仍讓我萌生不少反思。
在他們的言談裡,我隱約感受到這樣的共識──即使社會被迫選邊站,日子仍照常前行,彷彿結局早已寫好。這個部分後面會談到。

到後來我拍到懶得拍了,實在是太氾濫了,密度堪比便利商店還密集,實在受不了一段路走走停停了。
罷團聲量
走訪南、北花蓮後,我發現由公民團體組成的罷免支持陣營聲勢明顯較弱。
以看板數量為例,許多地區看板寥寥,往往只見到一面。也正因物理宣傳不足,志工便以街頭宣講與手持標語的方式積極補位,努力擴散訴求。
花蓮 2024 立委選舉 v.s. 2025 立委罷免投票率
其實我沒想到在看似政治冷感的花蓮,在 2024 年立委選舉的投票率能高達 67%。而這次花蓮的罷免投票也有 114,269 人參與,投票率達到 60%,算是相當活躍的參與度。
意外的是,2024 年立委選舉整體投票率其實都算高,這或許反映了民眾對政治參與的關注度其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低,居民也信任傅的治理成果。


民意反思
老實說,這次「大罷免大失敗」或許是個警訊,使用了強硬的手段來促進立場溝通;多個外媒以親中解讀為題報導:選民容許親中立委破壞臺灣國土安全。
二元對立的困境
最讓我感到失望的,是「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把社會撕成兩半,輕易地給予他人貼標籤:
- 投不同意 = 中共同路人、不愛臺灣
- 投同意 = 臺灣價值點好點滿、青鳥
但最好笑的是,說穿了只不過是每個團體所關心的議題不同,造成人們草率地以「政黨」來概括「公共議題」,最後營造出因「政治」而避而不談的氛圍,尤其是現實中的對談。
對執政黨的失望與擔憂一黨獨大
前陣子看到「大罷免的同時,執政黨也得回應民意,關於成為一黨獨大後,接下來治理國家的方針,而非單純地取得政權,人民並非會全權買單。」這樣的論述,我身邊就有不少同齡朋友提到對一黨獨大的擔憂,以及對現今執政黨的失望。
面對身邊在其他縣市的同學們,儘管他們口頭反對花蓮的傅崐萁,卻在家鄉投下不同意票,理由多半是「不希望一黨獨大」,卻未能提出具體的治理方向。我一時找不到合適的理性討論空間,因為我所在由同一政黨長期經營、近年持續成長的高雄生活,使我稍微質疑了這種「一黨即獨大」的簡化判斷。
原來他們投給家鄉的不同意,並非支持當地藍立委,而是對綠執政黨執政不抱有希望,因此選擇留下在野的聲音。

是誰讓我們開始難以討論公共事務?(雜談)
從學權圈走出來後,才感受到身邊的許多朋友,其實算政治冷漠。現在早已沒有合理討論的空間,只要支持某一方的論點,那就是另一方的反派。不是,並不是的。
往好處想,這次罷免不管什麼立場的人,都願意出來說點自己的看法,公民參與算是有一點增長。雖然現在要發文需要好謹慎,但至少大家還是在關心公共事務。
回想自己先前與公部門合作專案的經歷,我深刻體會到,在跨部門、跨政治立場,甚至跨文化的單位間,從「共同目標」建立「互信合作關係」,政策與事務才能推進得動。我更希望公共討論能擺脫顏色與標籤,讓真正關乎民生的施政議題被看見、被討論,在分歧立場中促使地方與國家的長期進步。
參考資料
- 台灣大罷免懶人包:投票流程、事件始末及政黨表態等 - BBC News 中文
- Taiwan Recall Campaign Fizzles, in a Setback to Its President - The New York Times
- 726罷免案全數未通過 紐時:賴政府的「民意警鐘」 | 公視新聞網 PNN
- 「想重新看見海」:謝國樑罷免案落幕,那些沉默的、行動的、仍疑惑的基隆人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 拆解台灣「大罷免」大敗原因:為何「反共護台」陣營未能撼動藍白基本盤- BBC News 中文
- 2025 第11屆立法委員(花蓮縣選舉區)傅崐萁罷免案 - 中央選舉委員會
- 2024 第11屆立法委員選舉 - 選舉及公投資料庫
- 台灣「大罷免」慘敗的五個啟示 - BBC News 中文
- 【Data Reporter】25張圖表,看「第一波大罷免」各村里投票結果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 Voters in Taiwan reject bid to oust China-friendly lawmakers in closely watched poll - CNN
- Taiwanese political gridlock endures as China-friendly party survives recall vote - NPR
- 2025大罷免風向地圖:24+1案全否決,他們贏在哪、輸在哪?全台村里怎麼投? - 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