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會開始注意到身體的問題,是因為腕隧道症候群(症狀俗稱媽媽手)不斷復發,之前看過中醫針灸,症狀解決了但依舊復發。加上工程師朋朋按壓我肩膀時,發現明顯的痠痛點,讓我初步意識到肩膀並不是日常覺得無恙而忽視。
近期在瑜伽課中做了幾個肢體拉伸的動作,我察覺到肩膀部位拉不太開來,腿與腳的施力有些無法集中,這些跡象提醒我該正視長期累積的身體問題。聽了工程師朋朋的求診經驗建議,我決定嘗試物理治療。
健保外物理治療 v.s. 物理治療所
骨科、復健科屬於健保體系,為何不使用健保即可呢?原來健保主要是針對發炎時期,提供儀器治療來消腫或減緩疼痛。但對於長期累積的痠痛與不適,最重要的並不是壓抑症狀,而是找到引發問題的根本原因,可能來自動作、姿勢或生活習慣。
物理治療的核心並不只是「治標」,準確來說,會透過徒手檢查、肌肉測試與動作分析,找出長期累積下來的失衡與代償。治療師會先幫助放鬆緊繃的部位,再指導患者如何用正確的方式啟動被忽略的肌群。這樣的過程能讓身體重新分配力量,訓練肌肉逐漸回到該有的平衡,而不是單純依賴儀器或藥物去壓抑症狀。
也因此,物理治療像是「學習」,學習認識自己的身體、發現平常沒有注意到的小細節,並建立新的運動習慣。當我們能夠自己調整姿勢、放鬆與強化需要的肌肉,效果才會長久。
今天的治療讓我不只被「調整」身體,還被發現了真正的問題。原本以為只是單點痠痛,但其實都是肌肉不平衡與姿勢代償累積的結果。以下整理今天的重點,方便之後追蹤。
物理治療過程
徒手治療 這次治療師按壓並放鬆了幾個關鍵部位,都是長期緊繃、影響姿勢的重要地方:
- 鎖骨上下:放鬆周圍肌肉,幫助肋骨往下收,避免胸腔上提。
- 大腿內側:這裡若無力,容易導致小腿外翻。放鬆後再強化,能改善站姿與步態。
- 背部脊椎兩側的垂直肌群:長期因姿勢代償而緊繃,放鬆能釋放脊椎壓力。
- 髖關節兩側肌肉:髖部是核心樞紐,鬆開後能帶動上下半身回到比較自然的平衡。
透過這些部位的處理,身體的歪斜與不適感明顯改善,感受到肌肉「重新回到正位」的感覺。肩線也變得比較平衡,右肩不再聳起或下沉。
運動與作業
- 鎖骨上下放鬆:按壓鎖骨上下的肌肉與筋膜,減少肩頸緊繃,間接幫助肋骨自然下沉。
- 弓箭步瑜伽動作:右腳弓箭步,左手撐地,右手伸直,屁股往下壓,拉伸髖部與肩背。
- 放鬆大腿內側肌肉,避免外八與代償用力。
治療師提醒:放鬆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重點是如何維持。要透過正確動作與持續的肌力練習,身體才會真的改變。
姿勢注意
- 頭部延伸坐姿:做瑜伽兩顆骨盆著地時,用「頭頂往上拉直」帶動全身坐直,而不是硬把腰挺直或前傾,背是彎的則效果不周。
- 日常輔助:像騎腳踏車騎到屁股兩側痠,也算是有訓練到髖部以下。
物理治療師觀察與診斷
主要問題在髖關節
- 髖太緊,造成全身連鎖影響。
- 站立時右大腿容易外八,靠「腳掌外八」與「膝蓋打直」來代償省力。
核心主因:肌肉不平衡與肌力不足
- 大腿內收肌不足 → 小腿容易外翻。
- 足弓狀況其實沒問題,真正的來源是「肌力抓不住」導致的連鎖歪斜。
- 長期姿勢不正確,會逐漸累積出各種關節與肌肉代償問題。
這是今天最大的發現。我的大腿內收肌抓不住,導致小腿外翻。原本以為是我「足弓」有扁平足或內八而導致的,但其實不是。真正的原因是「肌力不足 → 肌肉不平衡」。久而久之,身體用錯誤姿勢去補償,造成各種慢性累積問題。
肩膀與血液循環
- 舊有的腕隧道症候群,加上肩膀聳起習慣,導致血液循環受阻。
- 右肩影響較明顯。
膝蓋與下肢
- 右膝蓋骨下方的脂肪墊較厚 → 這是身體的保護性反應,因為怕施力時被戳壓到而增厚。
整體平衡與脊椎
- 有輕微脊椎側彎,因此身體左右兩側的施力並不平均,右側尤其明顯。
- 治療重點是讓兩側肌肉平衡,不只針對單一部位,而是讓兩側肌力回到平衡
本日重點
- 髖關節是影響下肢的關鍵,但背後真正的主因是「肌力不足 → 肌肉不平衡」。
- 大腿內收肌與肩背肌群需要加強;單靠放鬆只能暫時改善。
- 右肩緊繃駝背,則要適時放鬆肌肉。
- 坐姿要靠「頭頂向上延伸」帶動全身,而不是硬撐腰。
- 騎自行車、拉伸、正確肌力訓練都是可以融入日常的輔助方式。
這次治療讓我很明確地理解到:問題不是出在「痛的地方」,更多是影響整體不平衡和肌力不足所造成的連鎖反應。
這篇文章使用 ChatGPT 5 協助整理與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