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 SDGs Game 是一個新穎的體驗,在課堂上透過多人桌遊的方式,來認識「經濟」、「環境」、「社會」建構出的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這次遊玩的世界量表結果是否反映出了以我們這一代視角所看見的環境,臺灣?經濟超前,環境與社會卻仍在發展中。
資本取得
起初,所有人拿到 300 元、10 張時間卡,以及專案卡兩張,我們得到環境與社會目標的專案卡各一張,以及「消除貧困經濟」的目標卡一張。
專案卡中會記載實踐所需的金錢與時間成本,以及實踐後回饋的利益。在專案卡完成後,會得到一張「原則卡片」,代表實踐了該專案。

我們拿到的看起來是吃力不討好的專案,甚至其中一個專案得建立在世界的社會點數至少五點以上才能進行。
我們起初得到的資本:
- 金錢:300 元,所有人相同。
- 時間:10 張。
- 專案卡 1:限制化學物品的使用
- 環境綠色:需要花費 300 元及 3 張時間。
- 回饋:0 元、3 張時間、得到一張環境綠色專案。
- 世界:環境綠點 +1。
- 專案卡 2:制定符合國際之規範
- 社會黃色:需要花費 600 元及 4 張時間。
- 回饋:0 元、0 張時間、得到一張社會黃色專案。
- 世界:經濟藍點 -1、社會黃點 +1。
- 目標卡:消除貧困的戰士。遊戲結束時持有 10 張以上的藍色原則卡片(14 組以上時取得至少 6 張)。

遊戲進行
我與我的 partner 決定先從「限制化學物品的使用」做起,在消耗資源的同時,至少可以回收 3 張時間回來。
遊戲起初,其中一組「悠閒實踐者」(目標卡為取得 15 張時間卡即完成)率先以金錢向所有人收買時間卡,而其他組則快速先完成一些專案,世界量表上的「經濟藍點」也增長了起來。
隨著各國(各組,我們有 16 組)完成的專案越來越多,這意味著各國花費了部分手邊的資本,世界出現了各式交換資源的情景,目的都是為了完成專案卡或目標卡。
這個世界並沒有利益交換的準則,每一組可以視為一個國家,因此可以用任何方式交換利益,無論是以物易物,或直接贈與(aka 進行投資)都是被允許的。
2030 年檢視期
世界狀態量表持續以「經濟藍點」遙遙領先,而「環境綠點」與「社會黃點」卻數次來到負值,因為為了發展經濟可能破壞環境平衡,也可能增強社會落差。
- 經濟藍點:16 點
- 環境綠點:-1 點
- 社會黃點:6 點
檢視期後的各國依然進行利益交換、達成專案,不過接下來出現轉變,當資本持有大國完成目標(已經不缺了),資本小國的資本逐漸用罄,難以再進行利益交換與推進專案,大家還會願意進行利益交換嗎?
這個環節很有趣,當彼此經歷快速發展,需要利益頻繁的利益交換時,就算我提議對方以投資資源的方式幫助我完成專案,推進世界量表時,對方欣然接受;當資本持有大國趨於穩定後,因為我無法提出誘人的交換條件,我們則難以再進行利益交換,資源因此停止流動。
即將來到 2040 年,在倒數的幾分鐘,有人站出來主導世界了(大家稱之為「總統」)
這時的世界大部分的國家趨於資源、目標穩定,只剩部分的小國還因為資本不足而無法達成目標。
有趣的是,儘管大部分國家因為穩定而不再作為,世界狀態量表仍然是經濟優先,環境和社會則落後一半以上。
主導者首先確認了相較落後國家的目標,似乎是環境與社會類型的專案,對無利益回報的資源要求比較高。接著呼籲各國以「自願」的方式貢獻資源,藉以媒合資源。
各國投入了一些資源後,完成了幾個專案,但仍要推進時卻遇到「時間」不足的囧境。世界各國持有的時間已用罄,時間被「悠閒實踐者」把持著未讓出,世界環境與社會的推進遇到瓶頸。
主導者意外發現募集到大把金錢,因此以發放現金券的方式,將金錢的資源以每個國家 200 元的形式,重新分配給各國。
這個意外插曲滿有趣的,臺灣無論是中央或地方政府近年也有實施類似的振興券政策,儘管政策遭受批評「買票」之觀點,但對於資源弱勢者來說,這會是活絡經濟活動的方式,原先礙於金錢不足而停滯不前的專案,在獲得足夠資源後得以繼續推動。
時間到,來到 2040 年的世界
在末期出現的主導者整頓一番後,我們的環境與社會各再推進 2 點。相較 2030 年時以經濟取勝的狀況,2040 年用一些經濟換取環境與社會平等,無論是三環發展上或資源上,試圖彌平不公平。
- 經濟藍點:
16→ 22 點 - 環境綠點:
-1→ 12 點 - 社會黃點:
6→ 8 點
遊戲結果
我們遊玩出的世界,經濟發展得非常好,但環境與社會仍在逐步跟上,我認為「大眾運輸的建設進度」是一個很好體現這個現象的例子。
玩到最後,這個世界非常缺「時間」來達成共好(無利益)的專案,我想這與早期的臺灣社會類似吧,當城市發展還在「生活與社會處於忙著溫飽」的狀態時,普遍居民只能先顧及自身利益為主,當城市整體發展來到穩定狀態後,制衡「環境」、「社會」才有機會建立在「經濟穩定」的基礎上發展, 這代表可以較不需計較發展公益所帶來的損失, 這代表發展這些對社會助益但利益為薄的事情,並不容易動搖維持基礎經濟了。

後記
老師給了一些提問方向,我覺得我對「參與這個世界運作」有比較深刻的體驗。
在這半年裡,我遊玩模擬城市「Cities Skylines II」,遊戲中城市剛落成會有一些錢,市長可以蓋路、規劃用地、蓋建設等都市規劃,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唯獨要注意城市收支,而人口增加意味著有更高的稅收,穩定的稅收意即可以支應城市設施的建設與維護費用。
城市發展初期,會有一些人遷移過來生活、工作,起初大部分的人都是開車過來,各式各樣的移動都靠著開私家車(就像早期的臺灣社會,當時車輛還不多時、大眾運輸尚未普及時)。這時,一定會有都市生活的人呼喊著要蓋大眾運輸,大眾運輸是唯一!
我可以理解大眾運輸固然重要,因為這項設施可以造成消化私家車流量,或是帶動周遭的發展,打造低移動成本的城市。
只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收支損益達到平衡之前,營運大眾運輸與設施其實非常燒錢,在實際或預估人口數達不到收支平衡的狀況下容易難以營運得下去,就像花蓮的現況。因此我開始可以理解,以花蓮來說,離開市區後要經營大眾運輸實在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當地的人口數與商業活動實在難以支撐得了建設大眾運輸的效益,這呼應了遊戲結果中「環境」與「社會」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
一些老師給的提問方向
以下的提問希望有助於各位在內容容上的撰寫:
- 在活動中你的目標是什麼?
- 讓你印象深刻的畫面?聲音?動作?
- 過程中什麼地方讓你感到很有能量?振奮或開心?
- 什麼時候讓你感到挫折、糾結或生氣?
- 遊戲中要達到理想中的目標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 你從過程中看到什麼是與真實世界有關連的?
- 你在遊戲中看到自己是如何參與在這個世界的運作?
- 如果再玩一次,你會想做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 你認爲這遊戲經驗對接下來要進行的社區創意行動方案有什麼新的啟發?
- 如果你在有ㄧ張空白的專案卡,是對社區有所貢獻的,那會是什麼?